山东高密恒涛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班会上跟老师说“悄悄话”。李海涛摄/光明图片
湖南省礼雅小学心理健康月呵护少年长。粟勇主摄/光明图片
【思想汇】
开学以来,几起学生自杀的消息相继传来,或许原因各不相同,但却同样令人扼腕,为何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学生心理脆弱?还是学习压力,亲子关系,教师教学不当?家庭、学校、社会当如何承担责任,保障学生的安全?记者日前就这个话题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
●自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很难归结为某一个单一的因素
记者:看到这些频发的事件,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疫情是否是一个触因,使人们压抑的心情在复学后集中爆发?
游旭群:今年开学以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令人深感痛心。自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成因,很难归结为某一个单一的因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巨大的变化会构成一个应激因素,在持续数月的疫情影响下,学生处于相对隔离的社会环境中,有可能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复学之后,随着生活秩序的又一次变动,加之青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叠加都有可能加剧学生的自杀意念,但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还会存在其他触发事件。
●尽管各种心理防护与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这些只能对负性心理因素的改变产生有限的影响
记者:人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在各种心理防护、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自杀事件并没有减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游旭群:造成自杀的原因错综复杂,一般可以归纳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某些情境或事件可能会提升上述因素的危险水平,当这些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达到个人承受能力和应对极限时,就可能产生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可能会表现为预警信号,也有可能由于一些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虽然近年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有了明显提升,但只能对上述负性心理因素的改变产生有限的影响——比如改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态度,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如此复杂的综合影响系统。
近年来,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迁中,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影响。一方面,对孩子学业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心理发展的引导相对不足,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缺乏长远理想和生活目标。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与社会变化带来的无常感、不可预测感,会造成学生迷茫、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意义感的缺失与厌倦是引起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减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支持,在独自面对不良情绪时,这种孤独感与社会疏离往往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有与孩子有关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有关自杀的言语,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记者:在一些事例中,人们看到一直温顺的好孩子也在其中,原因何在?
游旭群:当今的孩子在相对物质充裕和顺利的环境中成长,经历的挫折及磨难较少,缺乏应对挫折造成情绪困扰的经验。越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成长经历往往就越少遇到负性评价和困难的磨砺。然而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当孩子对此缺乏足够的经验及应对策略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导致他们只能选择这种简单极端的做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杀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在听到孩子表达自杀意愿时,认为是随口胡说。但事实一再表明,自杀不是成人世界的特有现象,家长、老师等所有与孩子有关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有关自杀的言语,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记者:面对这样的事件,人们总会慨叹:学生们的心理太脆弱,需要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这固然是一方面。家庭、社会该如何共同面对,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游旭群: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较少有计划地自杀,他们会比其他年龄组的人更容易做出冲动的自杀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务必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多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而非仅仅学业成绩,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深层次沟通,无条件为孩子提供来自家庭的强大支持,使孩子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家庭的温暖,使家人成为孩子面临危机时的?;ひ蛩?。同时,应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事务,承担相应责任,让孩子懂得主动关爱别人,避免自我中心主义。从社会来看,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开展生命观与价值观教育;媒体应尽量减少对儿童和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传播,以免引起仿效行为;要避免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把关爱和?;ざ颓嗌倌甑睦砟罾釉谖颐堑纳缁嵛幕小?/p>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职业效能水平,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记者:学校作为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场所之一,在这方面应该有哪些改进?学校如何给孩子们搭建起生命的安全保障?
游旭群:这里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从近年来学生自杀或严重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与成因分析,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由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墓钩杀壤杆偕仙R环矫?,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的第一责任。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有关,教师的认知、行为和职业适应、职业道德、学生观、情绪和人际关系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成年以后的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笔苤种忠蛩赜跋欤庖坏阍诓糠盅:徒淌χ新涫档貌⒉痪∪缛艘?。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亟待加强或提升。长期以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大量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职业效能水平,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要提升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首先需要加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监测和促进工作,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让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心育人,通过自己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人生观引领学生。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避免师源性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强开展有关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基本的预警和?;稍ぶ逗图寄?,并助推教师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中。 (记者 靳晓燕)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