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9日电? 题:构筑坚实堡垒 提升治理成色——浙江“硬核”科技战“疫”现场观察
新华社记者商意盈、马剑、朱涵、吴帅帅
五色疫情图、复工率五色图、健康码、智控指数……这些战“疫”武器背后汇聚了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硬核”科技的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阻击战中,浙江以科技为利器,与时间赛跑,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现了社会治理底色与成色。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上官乡芳村检查点,工作人员展示手机上的“疫情防控云图”的实时数据(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齐心协力与病毒“过招”
“我虽年事已高,但脑子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的灵活性,仍然和退休前没有什么两样……决定从今天开始,来中心参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年近九旬的朱智勇在请战书里写道。
朱智勇是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名资深专家,与多种细菌、病毒争斗了四十余年。他研制出的出血热疫苗,曾经制服了在全国肆虐一时的流行性出血热,如今他又重返实验室。
疫情发生后,浙江省疾控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医学院等与企业合作,并行开展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等多种技术研发路线,并持续推进毒株分离、工艺改进、动物实验等关键环节,取得良好进展。
在基础研究方面,西湖大学浙江省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一刻,这对发现和优化阻断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抑制剂有重要作用。
“对于轻症患者,还是要在医院集中治疗,要进行集中隔离,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使用ECMO治疗的患者,要注意出现凝血功能失调”……3月27日17时许,面对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四家收治了新冠肺炎患者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浙大一院的专家们通过视频连线将两个月来在临床救治中凝练出的经验倾囊相授。
疫情期间,作为浙江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收治点,浙大一院摸索出一套新冠肺炎综合诊治方案,目前这套方案正通过互联网传递到英国、美国、意大利、阿根廷、菲律宾、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缎鹿诜窝追乐问植帷憬笱б窖г焊绞舻谝灰皆毫俅簿椤范嘤镏质植幔惨丫窒淼搅?28个国家和地区。
来自黎巴嫩的客商拜西尔(左)与儿子苏马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大厅留影(2月18日摄)。距离杭州100多公里外,联系着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与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月18日率先分批平稳开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病毒无国界,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协作、携手抗疫,才能战胜疫情?!闭愦笠辉旱澄榧橇和⒉ń淌谒?。
浙江多家科技企业也迅速行动起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向全球免费开放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病毒基因计算技术,??低?、大华等人工智能企业夜以继日攻关,推出人体热成像测温等多款设备,协助湖北、浙江、福建、江西等多地医院、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进行体温筛检,24小时“站岗”疫情防疫一线。
这场必须打赢的战役仍处进行时。截至4月1日24时,浙江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218例,累计出院1216例,累计死亡1例,治愈出院率99.8%。3月2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等级从原来的一级调整为二级;3月23日,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
构筑“数字防疫长城”
疫情防控应急响应启动以来,浙江随即开展了“大数据+网格化”的精准智控:一头连着决策点,一头接着防控一线,在隔离为先的疫情防控期间,流动的数据,联通了社会治理的中枢与末梢。
在浙江丽水,通过科技下沉,此前临时设置的道路卡点多了智能支撑:通过连接前端防控卡口“车辆快录速通”和后端指挥中心“数据实时监测”,减少数据手工录入和车辆聚集。数据双向流动让过境车辆和人员轨迹动态跟踪得以实时处理。如有需要,相关信息还可以同步下发到基层精准排查。
“全球城市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是新的基础设施,计算是新的生产力,而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敝泄こ淘涸菏客跫嵩缡撬?。为此他和团队从2016年起开始了一场数字治理工具创新——为城市装上“大脑”。
4月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内,杭州城市大脑精密智控防疫系统显示疫情防控动态各项实时数据。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在浙江省湖州市湖东街道东柿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对居民进行摸排和询问(1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如今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数据中枢思考处理的问题已从最初的交通治堵,发展到城市治理、疫情防控。城市大脑的覆盖范围已包括交通、文旅、卫健等11大领域,在海内外20余个城市落地。
2018年浙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大数据资源管理局,目前已经成为数字治理的要素枢纽。数据显示,防控疫情期间,浙江省政府部门间平均每月调用、共享的数据近2亿次。
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蒋汝忠表示,大数据局的重要职能就是数据支撑?!坝辛说撞闶莺图芄梗獯慰挂吖讨?,我们实现了一天跨部门完成抗疫组织构建、最快时间上线健康码、疫情图?!?/p>
4月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一个写字楼入口处,工作人员展示健康码,她的身边是红外测温仪,核查健康码和测量体温是进入写字楼的必要程序。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五色疫情图、健康二维码、管控和通畅指数……“数字土壤”的厚植,不仅让浙江不断丰富防控疫情的“工具箱”,还助力政府职能部门在疫情中正常运转。
防疫期间,在浙江多地法院,法院庭审现场原被告“缺席”却不影响庭审在“云端”正常展开。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米表示,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运用在线立案、远程庭审等方式,保证了法院依法从快从重打击涉疫违法犯罪。同时也保障了公民、法人正常的诉讼请求,减少案件积压延期。
数据显示,防控疫情以来,浙江法院单日最高有超过5万件案件在“移动微法院”平台上流转办理。今年2至3月,浙江法院运用移动微法院办结案件144706件,全省平台访问量2446.7万人次,日均访问超过40万人次。
有序恢复生产生活
在老牌丝绸企业万事利位于杭州下沙的厂区,随处可见的“企业健康码”沉默守护着这里的安宁,车间内8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转型从采购原料、研究缝制到最后出品,仅用时6天?!焙贾萃蚴吕砍裎幕煞萦邢薰径鲁だ罱ɑ担浅J逼?,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企业高效管理有效留痕。
万事利只是浙江数字化手段服务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2月初,浙江杭州在全国首创“健康码”,并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员工健康码”数字平台,一人一码背后下足“绣花功夫”。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上官乡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工作人员查看云平台上的复工复产实时数据(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一做法随后在全国得到推广。“政府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信息不对称作斗争?!闭憬》揽毓ぷ髁斓夹∽榘旃页N窀敝魅纬鹿闶に担拔颐且劳屑际醺衬?,更好地在‘静下来’的疫情防控需要和‘动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距离杭州100多公里外,联系着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与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月18日率先分批平稳开市;东海之滨,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率先恢复生产,今年前2个月集装箱吞吐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近九成。
义乌国际商贸城工作人员站在红外测温仪旁查看进入市场的人员体温(2月18日摄)。距离杭州100多公里外,联系着20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与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2月18日率先分批平稳开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艘货轮??吭谀ㄖ凵礁鄞┥礁矍跋渎胪罚?月26日摄)。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率先恢复生产,今年前2个月集装箱吞吐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近九成。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一“大”一“小”两个率先,昭示着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逐步建立,也传递出中国维护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开放安全稳定的决心。
疫情催生出不少新的业态,在不经意间融入城市生活。来自40多家企业的超过5000名“共享员工”加入到盒马用工队伍;杭州“云聘会”全球遍发招聘帖,1300余家重点人才单位在线设岗;浙江大学上万名师生在网络直播课堂重逢,一场规模空前的网上教学在疫情时期拉开大幕。
据统计,截至3月26日,这个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大省的企业产能恢复率已达90.6%。“浙江企业有天然的韧劲和创造力,尤其善于在?;媲扒蟊渫即??!背鹿闶ぷ⒁獾剑械钠笠狄焐舷掠渭甘遗涮壮陶甯垂?,有的企业把产品和服务搬到了“云”上。
在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的北支江亚运场馆项目现场,工人从宿舍区进入施工区时进行测温(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位于宁波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的一家企业二季度订单缩水明显。“接下来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是危中有机?!逼笠蹈涸鹑苏湃悍逅担诎踩榷ǖ纳⒄够肪郴蚪嗤蹲收?。
阳春三月,浙江所有县(市、区)已超过一个月保持绿色低风险,疫情“五色图”变“单色图”,与此同时,日益织密的物流、人流正在之江大地上涌动,正如春到江南的一片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