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中国的首批“丁克家族”已步入晚年,他们当中有人对生活现状很满意,但也有一些却感到不尽如人意。其实,只要做好储蓄、医保、选择养老机构等充分准备,丁克家庭晚年也可以尽享二人世界,过得洒脱没有束缚。
中国“丁克”老人曾需勇气抉择
中国受“养儿防老”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影响已久,大多数家庭相对传统,男女结婚后会要孩子。丁克家族不一样,他们是只结婚不要孩子。上世纪80年代,丁克第一次传入中国,就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追捧。他们不想有孩子束缚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年轻女子不想经历生育的痛苦,就选择成为丁克家庭。当时,他们不被人们所支持。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批丁克家庭已步入晚年生活。有些人攒下的钱,足以让他们在晚年享受美好生活,而不是为年轻一代劳碌一辈子。
徐女士和丈夫都已年过花甲,他们不顾亲朋反对在年轻时选择丁克。当时他们认为养孩子责任和负担大,喜欢两个人自在恩爱的生活。丈夫也很支持她,就一直没要孩子。他们在金钱方面似乎没有出现问题,自给自足不用养孩子,可以花钱物色比较好的养老院。虽然没有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但夫妻相伴养老也不错。徐女士说:再给年轻的她一次选择,她还是会选择丁克。
笔者认识一对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双学霸老夫妻,情况也类似。已花甲之年,虽没有儿孙相伴,但一条金毛狗也是他们的家人。他们还写好了器官捐献声明。平时,不用背负房贷、车贷,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去想要去的地方旅游散步,生活洒脱没有束缚。
普通人把丁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那些因为事业而耽误了生活的女明星们更有不同于常人的想法。杨紫琼有五次订婚,在42岁时才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他们做起了丁克夫妻,过起了二人世界。最近,杨紫琼在社交网站发出一张治疗照片,受伤需缝十针,男友心疼陪伴。难怪她曾说:比起结婚,更享受恋爱。
国外的丁克家庭养老有何不同?
早在1993年,美国的6180万个家庭中,就有3480万家庭没有子女,丁克家庭的比例远超50%,可见丁克在美国早已成为趋势。在没有子女的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限于家庭环境或其他情况,只是暂时不想要孩子,或已失去孩子,真正决定不生孩子的并不多。美国的丁克并不轻松,抉择很艰难。一位在美国工作过的网友,分享她认识的一对丁克夫妻生活经历。网友的美国领导名叫Becky,她和老公是典型的美国丁克家庭代表,夫妻俩都在各自公司担任要职很忙,就相约不要孩子。而他们的生活并不枯燥,几乎每两周就去旅行,每三四年会换一辆车,家里有一只相伴多年的狗狗,夫妻俩几乎不做饭,有空就去外面吃。更重要的是,俩人虽然没有孩子,但有很多共同话题,健身听音乐会,保持同样步调,生活多姿多彩。
德国人口极度缺乏,人口老龄化严重,再加上欧洲人性情开放,没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思想,因此许多人更愿意享受二人世界。而且养孩子难,培养孩子成才漫长又艰辛,最终导致德国的“丁克一族”闻名世界。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孩子如今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工作、友谊、兴趣爱好均排在育儿之前,“做精彩的自己”成为更多人的生活主张。
而在日本丁克家庭并不罕见,日本的丁克太太在事业上更加成功。对于养老问题,日本丁克夫妻最新流行的是周末一起参加“资产运用讲座”,学习如何合理最大化两人资产,提早为将来做打算。而丁克夫妻们不要孩子,买房买车就是家里“仅有的大事”,他们更能够享受生活,比如周末一起度假??梢运?,丁克夫妻的增多,也是日本女性独立的标志。
按时下说法,双方都有生育能力而不想要孩子被称为“主动型丁克族”,如今孩子已不再是“必需的”,而成为一个“选项”。因此,丁克家族的养老问题有待解决,除了政府保障,还需要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三点准备 丁克家庭安度晚年
当然,也有对丁克生活并不满意的。笔者身边,一对过了60岁的老夫妻,老先生生病住院后,老太太尽管自己腿脚不便,还要照顾老伴。两个人以前工作的地方没有养老金,只能靠些政府补贴过日子,日子过得有点紧巴。老太太时常感叹,如果他们有孩子的话,可以帮忙照顾老伴,自己也不用一大把年纪遭受这样的苦难。
其实,不管丁克与否,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就好。对于丁克家庭来说,自己选择的结果就需要承担责任。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给晚年生活更多保障。
那么,中国丁克家族应该如何安享晚年生活呢?应该做好三点准备。其一,储蓄。在经济方面,丁克家族比正常家庭要轻松。但因夫妻老了后没有子女赡养,因此在还没退休前,一定要制定好退休养老金计划,提早将两人退休后养老的钱存起来,适当选择一些投资理财产品;其二,购买医保。夫妻一定要提早多给自己买些保险,特别是医保。人老了总会有疾病困扰,而且也无法提早预估自己会得什么病,所以医保很重要。在年纪大时生病很无助,医保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其三,选择比较好的养老院。为夫妻二人自己选择晚年安居之地很重要,丁克夫妻步入晚年后,万一两人都病倒了,需要有人能帮忙照顾,养老院不失为共度晚年的好选择。选养老院时要了解护理方面的设施情况,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与服务态度,还有环境饮食等细节,这些都是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文/王珉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