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题:18岁的青春这样启航——三代大学生的入学记忆
新华社记者沈洋、袁汝婷、白靖利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汇聚同一个校园,共同追逐青春梦想,是很多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记忆。9月1日,又是一个开学季,记者走访了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记录他们的美好入学记忆。
校园环境在变 求知欲望没变
“学校好大,环境好美?!闭馐悄喜笱Ц笠恍律唤鹄牡谝挥∠?,4人间宿舍,还装了空调,“不努力学习就辜负了这么好的环境。”
上世纪70年代末,校园环境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学新生对新知识、新本领的渴望是一样的。
“一个宿舍八张床,七张睡人,一张用来放行李?!痹俟礁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孟子为就要退休了,但40年前的大学时光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和现在比,当时的教学设施、设备很简陋,但大家整天把头扎进书堆里,一心读书?!?/p>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居民万新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按笱倍亮撕芏嗍椋嗉兑簿W橹疃?,看电影、郊游等等。”万新荣说。
万新荣在青岛上大学,学校离家非常远,那时通讯技术落后,只有把对家人的思念写在信纸里。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毛国刚则要幸运得多?!八奚嵋丫沧傲说缁?,购买一张电话卡就可以打电话回家?!泵?998年上大学,那时候宿舍不仅有电话,台式电脑也可通过电话线接入互联网,但网速极慢。
今天,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笆程梅箍ㄓ弥Ц侗Π炖?,我们身上都不用带现金?!痹颇洗笱律跤晷浪?,WiFi覆盖了整个校园,随时可以跟家里人微信视频联系。当然,随时也能接入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海量学习资料。
交友方式在变 同学友谊没变
1978年,24岁的张建民从湖南湘潭县的偏远农村出发,提着一口杉木板做的中型原木箱,怀揣着36元钱,走进位于省城长沙的大学校门。木箱子里装了笔记本、钢笔,还有洗脸盆、热水瓶……
“印象最深的是师兄师姐们都很热情,带领着我们办好入学手续,还领回了一堆票证,包括开水票、洗澡票等?!?5岁的张建民回忆起40年前的青春岁月依然心绪难平。
和张建民一样,刘婵上大学第一天印象最深的也是迎新的学长。1996年,刘婵考取湖南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拔壹堑?,当时报到是在学校的老体育馆,高年级的学长给我们做引导。”刘婵说。
进入大学,性格开朗的王崴如鱼得水。“我参加学生社团,也进了学生会体育部,不仅可以认识很多人,还锻炼了交际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蓖踽讼衷谑窃颇弦凰咝5慕淌?,他说大学社团和学生会的那段经历让他受益至今。
得益于网络的便利,谢金利刚确认被南昌大学录取时,就通过贴吧找到一个二维码,加入新生微信群?;姑豢В汀叭鲜丁绷松习倜峦?。
资助方式在变 关爱之情没变
李俊兰今年考取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她家曾是江西上饶市广信区湖村乡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已经脱贫但依然享受扶贫政策。
“获得入学资助5000元,路费补助1000元,还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8000元?!崩羁±妓担逃銎墩呷盟挥梦Х押蜕罘训P?,可以安心学习。
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政策并不是新鲜事。万新荣告诉记者,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来到位于南昌市的高招办,凭贫困证明,他领到10元资助?!澳鞘焙?0元可是不小的数目?!蓖蛐氯偎担魑独?,上学期间不仅免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金,除了伙食费每月还能剩2元钱零花。
毛国刚老家在鄱阳湖边上,他家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受灾严重。核实他家受灾情况后,江西农业大学给他免除了一半学费,还为他申请了3000元助学贷款。
如今,除了助学贷款,还有贫困补助、奖学金、助学金,财政资金、企业和个人捐赠,对贫困学生的捐资助学政策不断完善。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