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题:拉祜山寨趣闻
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杨静
曼班三队,中缅边境的一个拉祜族村寨。
近日,记者造访这个寨子,家家户户空无一人。这是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午后天气炎热,村民却也不怕中暑,全都干农活去了。
幸好提前“预约”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志华还在。驻扎在这个寨子扶贫4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曼班三队了。攀谈中,他给记者讲述了曼班三队的种种奇闻趣事。这些趣闻,见证着一个直过民族村寨的变迁。
守稻谷:用鞭炮赶小雀
“最近村民忙什么呢?”
“种茶树、赶小雀?!?/p>
“赶小雀是干啥?”
见记者一脸懵圈,罗志华解释:“稻谷快成熟了,田里来了一种小鸟,当地人管它叫‘小偷仓’,专门偷吃谷子,老百姓天天在田边守着?!?/p>
赶小雀怎么赶?村民想了各种办法。放稻草人,小雀不怕。叫喊、拍手、敲竹筒,倒是管用,但是村民得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太累。
扶贫队员谢益为想到一个办法:用鞭炮赶。他自己掏钱买来一箱鞭炮,给每户种早稻的村民发两挂,拆成一根一根的,并教给村民怎么放。小雀飞过来时,点一根鞭炮朝小雀扔去,鞭炮在空中炸响,小雀就飞走了。
赶小雀,对村民来说也是新鲜事儿。以前村民只种一季稻,从不施肥,也不除草,管理很差,产量很低。今年是曼班三队第一次种双季稻,全寨17户人,有12户试种了40亩。早稻灌浆后,小雀开始光临。
“看稻穗的情况,今年早稻亩产将在600公斤以上?!甭拗净怠Q劭吹竟燃唇崾?,村民可不想被小雀偷吃,赶小雀的积极性很高。
“赶了20多天了,每天早晨去,傍晚回来。”日暮时分,从田里回家的村民扎迫说,他的两挂鞭炮已经用完,想再去弄两挂来。
“养猪不卖”成为历史
罗志华是勐海县农业局下派的。养猪,是他的强项。
曼班三队也养猪。但村民养猪的方法让罗志华大跌眼镜。
“整个寨子没有一个猪圈,猪全都放养在野外。”他回忆,当地有名的品种“小耳朵猪”,活生生被村民养成了“野猪”。猪在寨子里外拱来拱去,找吃的。寨子里到处是猪粪,糟糕透了。
正常6到8个月就能养大的小耳朵猪,在曼班三队需要2到3年。村民养猪也不卖,养大就宰了吃掉?!白约夯共还怀阅?,哪有得卖?”
猪瘟、蓝耳病、五号病,村民以前都没听过。罗志华跟村民说,要给猪打防疫针。村民不干,“好好的猪,打什么针?”
罗志华协调项目,给曼班三队建了养猪场,让村民集中分户圈养,实现“人畜分离”。2015年以来,政府给村民发了282头仔猪。村民育肥后卖掉,累计已出栏247头,一头猪可卖1200到1500元。
目前村里还养着30多头猪,包括1头公猪和18头母猪?!暗侥甑紫箩蹋突嵊?00多头了?!甭拗净担硪殉晌迕裰匾氖杖肜丛?。
外出参观:从“请不动”到“争着去”
过去,曼班三队听得懂一点汉语的只有六七个人,到过县城的只有五个人。整个寨子里,仅村民小组长扎坎有一部手机。
“刚来有人问我,毛主席还在不在?”罗志华哭笑不得。
村民还有一个特点:怯生,见到生人就跑,躲起来。
扶贫,要扶志扶智,让村民接触外界事物。政府派来了拉祜族教师,给15岁到50岁的村民培训汉语;广电部门给每家发放了电视机;移动公司给每户赠送了智能手机;挂帮单位县总工会,每个季度组织村民外出参观。
“刚开始,一个都不想去,还讲条件,每人要一包烟?!毙灰嫖?。
看城市、看飞机场、看先进村,外出参观让村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触动非常大。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看到环境卫生搞得好,就认真学。现在每周二,曼班三队集体打扫公共卫生,村容村貌也好了起来。
村民生产积极性高了,精神面貌变化明显。这两年,村民陆续种了200亩茶树,今年计划再种100亩,还种了更多的水稻和玉米。罗志华很欣慰:“老百姓从抵着干、看着干,变成了跟着干、主动干?!?/p>
“现在外出参观,村民都争着去?!毙灰嫖?。
新闻链接:
从“最后定族”到“率先脱贫”——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脱贫记事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