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修建的进村道路(2018年3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新华社南宁11月27日电? 题:从秃山到青山的蝶变——广西石漠化治理10年再现发展生机
新华社记者董振国、何伟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广西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在石头缝里“抠”出脱贫产业,带动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秃山变青山 石山披“绿装”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号称“石山王国”,人均耕地仅0.7亩,是广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
初冬时节,记者乘车从都安县城出发,在山坳里走了近两个小时,来到下坳镇加文村,看到山上依然一片绿色,漫山遍野种着核桃树、山葡萄等。56岁的村民蒙绍亲说:“10年前山上都是光溜溜的,一点绿色都没有,现在山上种了核桃树,农民用上了电和煤气,也不再砍柴烧了?!?/p>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贵如油?!闭馐枪阄鞔笫角纳凑???λ固氐厍乇砟岩孕钏由弦欢嚷铱忱姆?,许多地方山秃了,泉水、溪流难觅踪影。
“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最大的障碍是缺土缺水?!弊灾吻忠稻钟泄馗涸鹑私樯?,核桃树耐旱耐瘠耐寒,有利于恢复水源涵养能力。
蒙绍亲说,政府支持发展核桃种植,给予良种、有机肥和人工费等补贴,一棵核桃树大约补贴15元。他家在荒山上种有3亩核桃树,挂果后将是家里的“摇钱树”。
这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八里九弯(2011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石头缝里“抠”出脱贫致富产业
大石山区如何实施造林绿化发展生态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是广西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努力破解的难题。广西2008年开始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绿满八桂”造林绿化等重大工程,探索出“猪—沼—果”等多种生态农业治理模式、种养与培育后续产业相结合的治理开发模式。
天峨县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2017年年底天峨县森林覆盖率达79.93%,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增强。天峨县委书记陆祥红说,好生态成了天峨的金字招牌。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还培育开发特色水果种植、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都安县下坳镇加八村第一书记覃清鸼说,因为土地严重石漠化,过去村上没有产业。通过大规模实施植树种草,不仅生态环境好了,还发展起脱贫产业。目前村上通过“贷牛还牛”模式养殖肉牛48头,种植核桃1800亩,山葡萄已挂果200亩,基本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
近年来,大石山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都安县创新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贷?;古!薄按蚧寡颉钡染纪哑恫?,同时带出粮改饲、屠宰、加工、物流、冷链等产业,探索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销无缝衔接的扶贫产业发展新路。
“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贷?;古!蚧寡颉土父乃堑认钅?,原来一亩地的产值翻了3倍以上?!焙映厥懈笔谐ぁ⒍及蚕匚榧浅录逃滤?,“人下山、果上山、羊入圈、药盖石、水蓄柜、草绿地、土保持、民致富”措施,让都安找到了治贫兼治石漠化的可行路径。
这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华润小镇的西红柿菜园(2015年12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既是一场产业革命,也是一场绿色革命”
位于典型石山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几十年坚持造林绿化,目前山上森林茂密,生态环境良好,产业也发展起来。
村民介绍,当地植被上世纪50年代遭受严重破坏,60年代村民开始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绷⑻迳⒄鼓J健T谕獯匆刀嗄甑睦钊俟夂痛謇锛该吃鄙塘?,决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经过努力,弄拉生态旅游产业火起来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目前成员有150人。2007年弄拉屯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7年达到1.9万多元。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成了弄拉景区的“上班族”。
在广西石漠化片区,通过有效推进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林下经济、长寿养生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蓬勃发展,部分地区石漠化得到遏制,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罢饧仁且怀〔蹈锩彩且怀÷躺锩??!弊灾吻銎栋煜钅看ΥΤさ嗣詈晁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