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会八百年 古韵有新说
二月九日,在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惠民专场演出现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表演《岳飞传》选段。
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新华社济南2月10日电(记者袁军宝 高天)“胡集书会八百年,孙子故里竞丝弦;说演弹唱和谐事,万家灯火不夜天。”2月9日上午,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书会主舞台,曲艺名家刘兰芳掷地有声的一段念白,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2025年胡集书会如期拉开帷幕。
寒风未能阻挡人们赶会的热情。当天一大早,戴着各色帽子,穿着羽绒服、厚棉衣的各地群众陆续来到这里,露天主会场座无虚席。有的孩童咬着糖葫芦,骑在父亲肩头看戏;有的观众只顾往舞台方向凑,棉帽挤歪了浑然不觉。不一会儿,马路边、墙角旁就站满了人。
《惠民县志》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历史上,这座毗邻黄河渡口的鲁北小镇,因商贾云集、交通便利而成为曲艺文化的沃土。每年此时,天南地北的曲艺人齐聚于此,用鼓板弦歌编织出一幅流动的文化图景。
主舞台上的演出精彩纷呈,名家名剧竞相登场。年逾八旬的刘兰芳为观众带来家喻户晓的《岳飞传》。只见她身着一袭红衫立于舞台中央,双目炯炯有神,微微侧身、抬手、定睛、双臂一展,声如金石:“这岳元帅银枪所指,百万雄兵望风披靡。”
一曲说罢,台下千余观众掌声乍起,久未平息。“鼓板一敲,心就跟着热乎!这虽是出老剧目,但总能品出新滋味。”当地群众刘春荣难掩激动。
时空流转,曲韵悠长。刘兰芳回忆起1987年初登胡集书会的场景,历历在目。“那年正月格外冷,大家冻得直跺脚。露天舞台上,演员们呵着白气击鼓弄弦、吹拉弹唱;舞台下,裹着棉袄的观众挤得密密匝匝,连墙头、屋顶上都有很多人。”
除了主会场,分布在街道两侧、十字路口的各个小戏台前同样围满了观众。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评话、四川清音……65个地方曲种、近300个节目在胡集书会轮番登场,来自全国26个地市的300余名曲艺人用方言乡音演绎着五湖四海的故事。
在舞台背后的演员休息室里,有的演员身穿长袍在热身排练,还有的演员在描眉上妆,屋内说书声、敲鼓声、拨弦声连绵不绝。刚结束表演的年轻曲艺人李伦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把现代表达融入传统曲艺,带来了展现农村发展新貌的客家竹板歌《村BA》,台下观众看得入迷,还有人追着要签名合影。
胡集镇党委书记解鸿章介绍,近年来,当地不断创作和引进了一系列现代题材作品,让传统曲艺与现代表达碰撞出全新火花。此外,当地大力推行“政府买单、送戏下基层”,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曲艺的魅力。
“书会是人们记录生活百态、抒发情感的朴素方式,更是曲艺传承与交流的平台。”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丽说,今年的胡集书会为期5天,为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既设有评书评话名家表演,还有为“90后”“00后”的曲艺新生力量策划的专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