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本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口号,放到今天应该把“输”改成“伤”,即“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择名校、考试排名等带来的片面输赢观,让孩子的世界成了人字加个口,变为“囚”
◇有的家长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名义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并钳制孩子,让孩子从幼儿起就被父母规划了人生
◇“教育焦虑”成为“社会焦虑”的背后,反映出社会竞争形成的压力无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家长和孩子
“如今教育孩子的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层的焦虑情绪?!币晃蛔噬罱逃叶约钦咚?,其根源在于中国很多家庭教育已失去其立德树人的本质,沦陷为学校知识教育的延伸。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真切感受到,一些家长深陷择校、考试、升学的压力,对孩子、对学校、对社会颇有抱怨,表现出种种无奈的焦虑、无语的惶恐、无力的脆弱。
一个“输”字,让家庭教育脱离原有轨道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闭飧鲈谏鲜兰拖斐勾蠼媳钡目诤?,成为凝聚起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一道行动令,为我国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多年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该口号已演化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众多家长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大比拼,成为家长心底里解不开的死结。
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本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口号,放到今天就是一道伪命题,应该把“输”改成“伤”,即“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透过一个“伤”字,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看到了更多:“这样的伤害,何止是我们的孩子和家长?实则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周弘说,南京一小学生的母亲因守着孩子做作业竟导致突发脑溢血被送医院抢救;江苏一初中生疫情期间因上网课不认真,父母在检查作业与其争执后,他竟从自家高楼跳下……“这样的事例越来越多,许是孩子的行为过于极端,许是父母的言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但现实就是现实,没有如果可言。20多年来,我为家长们做过太多的报告,一对一辅导的家长难计其数,归根结底就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丢掉了育儿的初心。什么是家长的初心?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初心。试想哪个家长会因为孩子学说话晚打孩子?会因为孩子走路晚打孩子?”周弘说。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黄爱国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表象上看是家长进取心的表现,本质则是社会存在阶层差异引发的焦虑。一些家长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的期望值。他说,择名校、考试排名等所带来的片面输赢观,让孩子的世界成了人字加个口,变为“囚”。
焦虑,让家有学生的父母深陷其中
这代父母确实大多焦虑。
《得到》平台负责人罗振宇在2019~2020跨年演讲时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整个2019年在微信公众号中,标题同时具有“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词的文章达3470篇,阅读量超过10万,平均每天近10篇;“家长”“父母”和“焦虑”连在一起的10万+文章,达6751篇,平均每天18篇。
在南京鼓楼区一家教舞蹈的培训机构里,记者遇到正在学芭蕾舞的陈艺小朋友,小女孩长得很漂亮、一颦一笑都很有范,小嘴特能说:“我特别喜欢跳舞,每次老师都给我两颗星,小朋友里我跳得最好,得到的星也最多了?!?/p>
今年9月上小学的陈艺认真地掰着小指头数:目前除了舞蹈,她妈妈还给她报了写字、画画班,每周另有两次文化课老师一对一辅导,并准备给她报围棋等。
记者不禁感叹:“你喜欢学的课程可真多?!背乱仗吠艘谎墼洞Φ穆杪韬湍棠?,小脑袋凑近记者小声说:“其实我最喜欢跳舞了,但妈妈说其他小朋友都比我学得多,怕被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看不起?!?/p>
陈艺上舞蹈课时,记者与她妈妈聊了起来。陈艺妈妈当年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谈起给孩子报班,她说,这也没办法,家家如此,人家孩子都上,你不上也不行啊。据说一年级的小朋友考96分,老师就会约谈家长。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只要进到家长群,从早到晚,大家交流的都是给孩子上各种班,为考名校做准备,感觉不学孩子将来就无立足之地?!澳阆胂胩焯炜凑庑?,能不焦虑吗?但不看又不行,家有儿女呀?!?/p>
教育研究者沈祖芸说,如今教育是最受关注但也最能唤起焦虑的话题。比如一个家长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1500个够不够?另一个家长回答,在美国够了,在北京海淀不够。这种情况让哪个家长听了都焦虑。尤其是现在的父母,基本都是高考的受益者,他们深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自然把资源都投入到这条赛道,让下一代重复这个过程。
江苏省妇联所做的一项家庭教育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休息日或假期用于学习类培训班的时间远高出课外阅读时间或锻炼身体等其他文化体育游戏类时间,其中,江苏苏南地区的孩子比苏中和苏北地区的长,城市的孩子比乡镇的长。每个家庭用于学习类培训班的费用每年基本在5000~10000元不等。
记者在南京等地调研了解到,实际很多家庭每年用在孩子学习类与兴趣特长培训上的费用基本是30000~80000元不等。
浦口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说,过去认为只是城市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现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看得也非常重,家长把时间、精力、资源、财力全用在孩子的知识教育上。
谈及当前的家庭教育,杨瑞清给出了两个字:沉重。他说,现在的家庭教育已脱离原有轨道,沦陷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有社会学者分析,这代父母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其育儿观区别于父辈,并非可以完全简单地执念于成龙成凤、光宗耀祖。这代父母与父辈比起来更深切地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以及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等等,所以他们更清楚没有名校毕业证,就意味着社会的好多门是敲不开的?;桓鼋嵌瓤?,这代父母的功利心、攀比心基本取代了初心,迷失在经济极速发展的通道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霓认为,家长的各种教育焦虑,一方面源自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充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与公众因竞争优质教育资源产生的社会情绪相关。教育焦虑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焦虑,是社会转型期难以回避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竞争所形成的压力无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了家长和孩子。
“一切以孩子之名”,却鲜有倾听孩子心声
“崩溃了”“受不了”,是不少家长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话,那种因为担心孩子学业无成的焦虑几乎成了一些家长的执念。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入学花巨资买了学区房,但真到孩子入学时,又千方百计求人花钱再为孩子择一所更好的学校。一位初中生的父亲说,有什么办法?还不是为了孩子能考上好高中。这位父亲放弃了家门口的学校,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入民办初中。他一脸愁容地说,只要一想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想到他会考入什么样的高中,就整夜整夜睡不着,速效救心丸就没离过他的口袋。实际他儿子学习属中等偏上,从小在母亲的小书店里阅读了大量课外书,钢琴已过业余十级,但这些在父亲眼里与中考无关,根本不实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说,这位父亲的焦虑在家长中有普遍性。疫情发生以来,孩子们的称呼多了个“神兽”,由此暴露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问题。居家防疫让很多家庭中原本积累的矛盾无处遁形,问题无法回避,当问题和矛盾绕不过去就会激化,很多家长最缺乏的就是亲密关系的冲突解决能力。尤其是孩子们居家上网课后,很快就有一些家长批评网课,称自己要被孩子上网课逼疯了。
家庭教育研究学者认为,有的家长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名义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并钳制孩子,让孩子从幼儿起就被父母规划了人生,这样的做法影响了孩子成长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被扼杀的不仅仅是其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的遗传资质,而且也失去了生命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存在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懂的”“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这些中国式家庭教育最耳熟的话,说白了就是父母的控制欲,是“以爱之名”把父母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一个沉重的精神枷锁。实际人生就是这样,无论家长如何竭力地想让孩子少吃苦、少碰壁、少走弯路,可是该是他吃的苦他照样得吃,该他撞的墙一样得撞?!笆裁词呛⒆拥某沙ぃ康沧?,有哭有笑,才是成长?!?/p>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部分高三学生家长围堵在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门口,原因是该校高考“考砸”了,要求校长下课。家长们的抗议理由是:校长搞素质教育,不抓学习,轻视高考。
一些中学校长得知此事后坦言,对南京一中如何搞素质教育他们没有研究,但对家长所谓“素质教育会妨碍高考成绩”的观点不敢苟同。他们认为,没有考试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更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应有对高质量教学成绩的追求,包括高考成绩。素质教育本身包含了应试,但不仅仅是应试成绩,还有除此之外的更丰富的人文素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陆一鹏说,基础教育原本有三个基本任务:一是确保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二是保证孩子尽可能多地体验、尝试、实践、参与,只有让基础教育充满了丰富性,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三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否则优秀的品质从何而来?可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被课业绑架。尽管上级部门的“减负令”一道又一道,希望可以解困学校,但哪个学校不存在三怕——一怕不出力被上级问责;二怕太认真惹怒家长;三怕校内减了校外增,减出反效果。
南京市金陵小学校长林慧敏说,现在很多家长不太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应用,一切都喜欢代办,剥夺了孩子的创造力,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获得智慧的权利。
林慧敏被誉为专家型校长。她早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任校长时就提出“六年管六十年”的小学育人思想,而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儿童世界、世界儿童”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她说,走进儿童世界,让孩子成为世界儿童,才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她认为,立德树人的内涵在于,立德重在立住中华民族之魂之根,树人重在培养出视野广、格局大的人。
基础教育研究专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在谈及“儿童世界、世界儿童”的教育理念时说,这才是学校育人的核心主题。走进儿童世界,对于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现在关键问题是做家长的能真正了解孩子吗?做老师的能真正了解学生吗?现在的孩子很孤独,住在“水泥森林”中,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就是考试,他们整日奔波在学校、补习班或培训中心之间。
记者走近一些中小学生发现,孩子们接受采访时情感表达沉稳,对老师和家长也表现出理解与认同。
在心理学研究学者看来,这很正常,因为孩子的问题基本出在家长身上,家长或许意识不到,实际他们的眼神、表情和语言都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往往会不由自主、无可奈何地变成家长想要塑造的那个样子。一些孩子即便反抗,选择的表达方式要么是在学校调皮捣蛋,要么沉默寡言不与父母交流,其目的就是引起父母重视,希望他们更信任自己。这也是一到寒暑假,医院的心理科会确诊较多的少儿多动症或抑郁症的原因。
一位中学生在博文中写道:“我能体会出家长们的心情,能体会出他们对孩子不能展翅高飞的心情,那是多么复杂的心情,是一种莫名的悲哀。但很想对家长们说,你们用错了教育方法,把你们的子女锁在房间里,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心里这不是一个房间,这是一个鸟笼,一个有书本,有吃的、有喝的,但没有快乐、没有自由的鸟笼。”
家庭教育立法
能否扛起立德树人之责
有教育学者比喻我们今天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的老鼠。
他说,假设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这个门,门打开后有食物进来,老鼠每踩一下,食物就进来一次,老鼠自然会一直踩。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每踩一下,不是食物进来而是被电击,它还一直踩吗?第三只笼子的老鼠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是该踩还是不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里。
一直致力于立法家庭教育的江苏省妇联主席张彤说,省妇联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全省有近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约八成家长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借鉴,迫切需要家庭教育服务。但现有家庭教育服务资源匮乏,相关服务机构缺乏必要的准入机制和专业规范,服务市场混乱,存在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靠单一组织无法完成。
在张彤看来,家庭教育必须走出一条由政府主导,教育、妇联、民政等相关单位倾力配合,齐抓共管的法治化治理道路。
2019年6月,《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并确定每年5月15日所在周为江苏省家庭教育周。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爱武是起草组专家之一,他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关注家庭关系及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她坦言:少年犯罪问题,几乎百分百是问题家庭所致,立法家庭教育要从本质上溯源到教育的初心内核。
陈爱武认为,长期以来,教育最忽略的是对人的成长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长成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对家长的教育,这里面有系统的理论内涵、科学的教育方法、文化传承的底蕴。其次,政府要投资编撰0岁到18岁的阶段性家庭教育教材。其三,要统筹调动教育、卫生、关工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益力量,使家长教育与普法学习落实到位。四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公益组织的职责分工,只有把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到家长的系统性教育上,家庭教育有关法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南京市政协委员、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说,现在任何一项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只有家长没有,而家长恰恰最需要持证上岗。她认为,可借鉴新加坡等国经验,新生入学要领取教育卡,学生家长也要领取家长卡,对学生对家长的学习成长都要做好规划,按照课程系统化、规范化学习。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研究专家缪建东说,去年6月正式实施的《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创新性提出了完整的“家庭实施、政府推进、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既体现了社会事业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又界限清晰地指出了各主要部门在家庭教育促进中的独特价值与责任。近年,南京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架构起面向师范本科生的家庭教育课程,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方式向一线教师和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同时培养了一批家庭教育学的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科人才。此外,还出版了面向教师培训的《家庭教育》以及面向家长的从孩子0岁到18岁的一套17本《家庭教育》。
江苏省副省长陈星莺说,江苏历来崇文重教,家庭教育有良好的传统和经验,家庭教育工作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网上家长学校就是全国首创。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先后出台《江苏家庭教育工作“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推动《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实施。
陈星莺认为,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教育部门和妇联担负着共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加快建立教育和妇联“双主体”责任机制,建立轮值年度工作例会制度,牵头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记者?华卫列)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