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在田里清除杂草,以便收获土豆(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记者吴光于)52岁的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有一支小巧的口弦。少女时代,她喜欢坐在故乡四川大凉山腹地金阳县寨子乡的荞麦田边,拨着口弦,看老牛犁地,看羊儿回圈,看漫天繁星在夜空中眨眼。
解开绕在口弦上的细绳,将簧舌置于两唇之间,指尖来回拨动口弦的尖端,柔和的旋律便流淌出来,音色空灵悠远。
但自从20岁嫁人,她就很少拨口弦了。夫家在30公里外的甲依乡拉木觉村,骑马要走上半天。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开始劳作,放羊、喂猪、种地。土坯房里,孩子一个个出生。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和丈夫赵早日在旧居前展示要拿去金阳县城出售的土豆(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地处“三区三州”的凉山州,气候恶劣、山高坡陡,“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直到今天,拉木觉村仍是凉山州尚未退出贫困序列的最后300个村之一。
“我们这一代吃苦,孩子们不能再像我们一样。”这些年,他们节衣缩食,把孩子们都送进了学校。
如果说她人生之歌的前半段充满心酸,那么易地扶贫搬迁则是这首歌谣上的休止符。2019年,当搬迁的消息传到村里,曲么木土火的丈夫赵早日走了70多公里路,来到正在建设中的马依足乡“千户彝寨”,一大片建在半山坡地上的新房与县城隔江相望,连接两岸的跨江大桥正在施工。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准备去喂鸡和猪(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0年6月2日,夫妻俩搬家了。曲么木土火第一次出远门,坐车晕了一路,可一到新居什么难受都忘了。140平方米的新居有3个卧室和1个大露台,有燃气灶、热水器,县里还送来电视机、洗衣机和1000元的家具购置补贴。新房自己只出1万元,加上买家具和其他开销,总共花了2万元就搬了家。
过去5年,凉山州有35.32万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山头”,昔日的“山民”在城镇里开始了新生活。但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老家的土地仍是安身立命的根。为此,政府保留了他们在原住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保留了部分生产用房,方便有意愿的人轮流返乡搞种养。拉木觉村从2019年开始搞起了养殖土鸡、鹅、山羊的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土地入股养殖场,村集体截至目前收入已达15万元。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在旧居准备做午餐(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入秋后,夫妇俩锁好新家的门,回到拉木觉村。2000多斤土豆、700多斤荞麦和一些玉米是今年的全部收成。“明年不种地了,以后就在城里挣钱?!闭栽缛账?。
在定居点,政府为每户搬迁户提供3000元的产业奖补和2.5万元的低息贷款,鼓励他们入股合作社。社区成立了运输公司、建材公司,优先保障搬迁户就业。社区还成立了8个党小组,赵早日被大家推选为第五党小组组长,上任后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补贴。曲么木土火也参加了彝绣合作社,绣一双袜子挣17元钱,一天绣五六双不成问题。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和丈夫赵早日收获土豆后准备下山(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将来你挣的钱我俩花,我挣的钱就供孩子们上学。等孩子们都大学毕业了,我们就能享福了?!鼻茨就粱鸬阕磐罚栽缛盏难劾锓抛殴?。
土豆就快挖完了,下山的日子也近了。离开的头一晚,赵早日说,他高兴得不得了?;鹛帘?,曲么木土火默默地拿出口弦,在大凉山深邃的夜里,弹拨一首献给故土的骊歌,也是一首歌颂未来的序曲。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在田里劳作的间隙,拨弄着陪伴她多年的口弦(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甲依乡拉木觉村拍摄的彝族妇人曲么木土火挂在旧居床边、陪伴她多年的口弦(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