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郭奔胜
翻开中国地图,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西柏坡和地处江西赣江流域的于都,虽相距数千里,却具有相同的红色基因,那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不同时期,两地都孕育了革命的火种,滋养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今年春夏,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负责人,我有幸参加了两次启动仪式,与两地结上缘分,心灵深深受到震撼——3月28日,中宣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西柏坡举行;6月11日,中宣部“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于都举行(同时举行活动的还有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
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看,先有中央苏区,后有西柏坡革命圣地。从主题采访活动安排来看,先有西柏坡的宣誓,后有于都的再出发,我理解,这样的安排意味深长,就是要让党的新闻工作者站在西柏坡这一走向革命胜利的出发地,回望来时的路,回望从于都出发的初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置身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两次启动仪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我们永远不能忘怀先辈们的牺牲和付出,永远需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新的养分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3月28日在西柏坡,记者代表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宣读倡议。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6月1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于都举行。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两次出发,初心可鉴
那是在早春时节,我们汇聚在西柏坡纪念广场的五大书记铜像前,驻足凝望,誓言铮铮?!拔靼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巨大标语提醒着我们,已经置身在红色圣地的历史时空中。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这里出发,前往北平。在这“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驻扎的不到一年中,党中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规划了新中国的“建国大业”。
这是一次走向胜利的主动挺进。迎着黎明的曙光,革命队伍挥别西柏坡的父老乡亲,吹响埋葬旧社会的号角,踏上缔造新中国的征程。那份豪迈,那份坚定,那份从容,那份初心,在天地间熠熠生辉。
走在通往北平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p>
这是4月8日拍摄的西柏坡纪念广场(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初夏之际,我们又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河畔东门渡口。仰望庄严肃穆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那场艰苦卓绝的远征浮现在眼前。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漫漫征程。为了支援红军,老百姓夜以继日打草鞋、筹军粮。于都河上没有桥,群众捐出了家中的门板、床板、房梁,甚至寿材,在30公里的河段上架起5座浮桥。周恩来同志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已到了最为曲折艰难的至暗时刻,在敌军重兵围堵、步步紧逼下,红军面临的几乎是不知路在何方的困境。但就是这样一次逆境中的大出发,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生的契机,走出了无数个感天动地的初心故事。
在此后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是6月12日在江西于都拍摄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从1934年的于都到1949年的西柏坡,两次出发相隔15年。这中间,走过多少蜿蜒曲折的路,经历多少低潮迷茫的时刻,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流尽鲜血、汗水和泪水。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终究能够发展壮大?为什么在腥风血雨中能够绝境重生?为什么历经苦难还能淬火成钢?
这些追问,在我们一次次踏上红色热土、一次次接受思想上的洗礼、一次次聆听那些血与火的生死故事时,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1934年的那个秋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跨过于都河,前面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也许是更惨烈的牺牲,也许是覆灭的灾难。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有人失望,有人退缩,有人怀疑,这都不足为奇。而坚持下来的那些人,正是初心牢不可破的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吹尽黄沙始到金,他们的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军事专家金一南说,辉煌,往往始于苦难。愈是失败,愈是曲折,愈说明中国革命之艰难,愈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之伟大。中国革命绝不是靠运气和机缘,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才赢得了最为稳固的胜利。
这些追问,在我们重温中国革命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时,在认真对照党的使命和宗旨时,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屡经挫折而不断奋起,根本原因在于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正是因为与人民有着血肉联系,我们党才有了新生的希望和胜利的前景。
人民情怀,人民立场,人民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最深沉底色。站在新长征路的起点上,我们不能不时刻提醒自己,“人民初心”一刻也不能丢,一点也不能少。
从于都出发,距离我们党成立13年;从西柏坡出发,距离我们党成立28年;从今天出发,距离我们党成立98年。从青涩到成熟,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无论时空怎样转换,我们党始终懂得“初心”的珍贵,始终保持“出发”的状态,始终拥有“长征”的气概。走近百年,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
万千牺牲,初心可叹
徜徉在于都县城,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源小学……以“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这浓浓的红色情怀,令尘封的往事一幕幕鲜活起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陈列的那一件件革命纪念物,无声地诉说着与初心有关的故事。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的“长征渡口”。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牺牲,是对初心最严厉的考验。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用信仰武装起来的血肉之躯,是用生命捍卫的朗朗初心。
历史资料显示,在当时的苏区,于都25.5万人口中,有超过10万人支前,其中67709人参加红军,牺牲在长征途中有名可考的烈士1.1万人;宁化13万人口,参加革命的青壮年1.37万人,每3户人家就有一户军烈属,6000多名参加长征的宁化子弟,到达陕北后仅剩18人;瑞金24万人口中,有4.9万人参加红军,有记载的牺牲烈士17166人……
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参加长征的近20万红军将士,到达陕北时只剩下3万多人。
在河北,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共25万人口,有5万多人参军参战,近万人为国捐躯;阜平县人口不足10万,抗战期间养育了9万多人的部队和工作人员,2万多人参军,5000余人牺牲……
自1921年建党至新中国成立,有名可查的中共党员烈士为370万人,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健在的300万党员总数还多。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人这样,为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付出如此巨大的自我牺牲。这些或有名或无名的英雄,永远值得怀念,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灯塔。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深深鞠躬。他动情地说,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从于都出发的15年后,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以政治家的清醒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如果说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那么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则是创建新中国的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答案蕴藏在“长征精神”中,蕴藏在“西柏坡精神”中,蕴藏在绵延不绝的奋斗历程中:保持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努力艰苦奋斗,永葆赤子之心。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不变的品质。
经历风雨方知初心之贵,经历挑战方知初心之真,经历牺牲方知初心之固。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自于都出发后,为寻找新的出路决定抢渡湘江。数万红军将士与追敌展开惨烈厮杀,血染湘江。红5军团34师6000名闽西子弟为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深陷重围,不愿做俘虏而断肠自尽……
这是何等的刚烈!
同样是在那一年冬天,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策应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在赣东北因寡不敌众被俘。在阴森的牢狱中,方志敏写下《可爱的中国》,深情畅想着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这是何等的坚定!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耳畔仿佛又响起湘江血战的冲锋号角,眼前浮现出那些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年轻身影,不禁想起共产党员入党宣誓时的那段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正是在英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奋力拼搏,今天,“可爱的中国”已如英雄们所愿。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虽历经近百年,依然如星河般灿烂,穿越时空,辉映未来。
这是?3月2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航拍的西柏坡(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誓言铮铮,初心可见
“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兄弟八人,全体报名加入红军……”这是1934年5月10日《红色中华》刊载的一则消息。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收藏着厚厚两本《红色中华》报影印版。这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真实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并在苏区组织动员工作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征路上,两百多期《红色中华》报由挑夫挑着,和中央红军一起走过二万五千里,历经千难万险保存了下来,成为后世了解中国革命史的珍贵资料。
这是影印版的《红色中华》报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西柏坡,当我走进中共中央旧址,在盛开的梨花掩映下,一眼便看到了两间土屋门前挂着的“新华通讯社旧址”标示。据介绍,出于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新华社总编室曾在这里办公。
1949年元旦,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以新华社社论名义播发,向全国、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三大战役期间,“红色电波”昼夜不停歇地从这里发出,一篇篇前线战报、军事通讯和评论文章,深入宣传党的主张和方针,及时充分报道了国内形势变化,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所指引的方向,就是新闻战线前进的方向;党所开创的事业,就是新闻工作者为之奋斗的事业。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同样如此。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读懂这次主题教育的要求,也就读懂了今天的使命担当。
这是6月12日在江西于都拍摄的于都河畔风光(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那么,什么是当代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要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于都,“记者再走长征路”启程前,记者代表欧阳夏丹说,“我们从这里出发,沿着革命先辈走过的路,去追忆历史,致敬信仰,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西柏坡,“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启动仪式上,记者黄小希代表大家宣誓:“用我们的笔端、镜头、话筒,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生动记录全体中华儿女艰苦奋斗、接力奋斗、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
两次主题采访活动,既是新闻人践行“四力”的国情课堂,更是生动难忘的“初心”教育;两个出发地,虽跨越时空,却因初心而相连;两次启动仪式,虽然简短质朴,却同样意味着永恒的出发。
面对党旗发出的铮铮誓言,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深致敬,也是对初心的自觉追问。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心灵洗礼!
从西柏坡到于都,让我更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者要主动走进历史课堂,多接受革命精神、革命理想、革命故事教育,多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多想美好的明天该怎样去奋斗,做党的初心的传承者、守护者、发扬者。
初心不是用来回忆的,而是要落实到本职工作中,体现到火热的实践中。面对这充满梦想、呼唤奋斗的新时代,我们的初心要见诸笔端,见诸调查研究,见诸“四力”教育,见诸书写时代和建设时代的丰富实践中,见诸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真挚情怀中。通过笔端和镜头,描绘新中国70年的壮美画卷,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孕育革命火种的地方必将点亮新时代的荣光。在建党98周年纪念日,回望来时路上的一次次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跑好接力赛中的我们这一棒。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西柏坡举行 黄坤明出席并讲话
中宣部28日在河北西柏坡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全面启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宣传。2019-03-28 18:38:31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