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出去,非遗在跃迁

2025-02-07 16:25:48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1月22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拍摄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上的文艺表演

文/朱刚

编辑/吴美娜

  十二生肖交班处,万象更新又一春。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蛇年春节前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继2023年12月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之一,有了更加广泛的国际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在国际社会中成为普遍共识,反映出人类认知层面的“整体跃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的问候。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是中国申遗文本对“春节”的阐述。

  文本特别强调,“‘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点点滴滴与春节相关的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和谐、美满的寓意,蕴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申遗,申报团队以中国传统的民俗时间为界定依据,对作为民俗过程的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过程渐次加以描述。如此,一方面真正“如其所是”地描述该项目在时间维度的各种传统性规定;另一方面,也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公约》)鼓励的文化对话精神,让处于异文化中的受众能够更容易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共情的眼光欣赏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

  春节申遗成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又增添一个新的成功案例。它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以辞旧迎新为核心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

  春节,不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还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表面上看,申遗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特定组成部分再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上获得国际性确认,实则是中华文化传统所投射的人类文化普遍性进一步获得认可。成为非遗,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对话,加深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从更多维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遗产观的重大变革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非遗公约》,它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在文化领域发展最迅速、影响最深远的国际法。《非遗公约》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遗公约》)相比具有不同的保护宗旨,它发展和完善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使得人类文化遗产的话语和实践体系不再因“非物质”要素的缺席,而被动呈现为独尊“物质”的“跛足”之相。

  从物质到非物质,意味着人类社会的遗产观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果说1972年《世遗公约》崇尚物质遗产,主要是按照欧洲中心主义的评价标准,打造了“欧洲人”心中的世界遗产名录;那么到了2003年《非遗公约》,1972年《世遗公约》以物质为中心、以专家为准绳的评价体系,已转变为以非物质为中心,由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为依据的多元化保护框架。

  由此引发的深刻变化主要有二:第一,不具物质外形的非物质形式如社会实践、口头传统、制作技艺等,当与教堂、巨石阵、纪念碑等凸显宏大叙事的物质遗产等量齐观,皆为人类文化创造力的典型表现形式;第二,不论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一旦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表明其具有被全人类共享并进一步激发文化互鉴、对话的潜力,可在促进、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上作出贡献。

  在这种维度下,春节进入代表作名录,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而是本身承载着更宏大、更深远的文化意义乃至责任担当。

1月22日,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来自中国的演出团体在“欢乐春节”文艺演出上表演舞蹈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反映了一种最基本的认知取向——看重物质(即有形),看轻非物质(即无形)。非物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际社会获得认可和重视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智力摸索与协商过程。换句话说,非遗的出现,正是人类社会不断反思并取得认识提升的一种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推广非遗保护范式的过程中,不论其在不同时期采取何种具有特定目标的技术路线,其一以贯之的指导精神,都主要落脚于提升非遗在全球范围的可见度,以及提高民众关于非遗重要性的意识。

同频共振,大道无形

  非遗保护的重要责任或目标之一,在于拓展人类既有的遗产观念,促使人类不断反思自身的文化,特别是从非物质的层面深入挖掘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创造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申遗的基础也就在于,中国民众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世代相传过程中适应周围环境以及在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创造和再创造出来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种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取态,从观念、实践、信仰等非物质层面反观传统的视角,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以他文化成员视角呈现本土文化的技术路线,不单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中国民众重新认识春节传统提供了全新维度。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世界范围内历史最为悠久、传承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节庆仪式,春节其实也为2003年《非遗公约》及其实践框架在全球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有益平台。

  这些事实,生动地图解了非遗的本质,即大道无形——物质虽可拥有但易逝,非物质无形却更恒久且人所共享。不论是散居在祖国各地的中华儿女,还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普罗大众,在时间制度(本土或全球)的框架内举行相关社会实践以确保新旧时序之间的平稳过渡,或许也是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社会成员最能产生共振的特定时刻之一吧。

“美美与共”,民心相通

  相比物质意义上的实际拥有,即某种财富或财产实际所有权的让渡或转移,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振,像极了处于不同地点的电脑同时接入某个服务器而彼此互联。只不过这种文化上的联通,并不一定需要物质作基础。只要有文化上的同理心、认识上的好奇心,同时能够以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作为彼此尊重的道德基础,就能通过“美人之美”而实现民心相通。这也正是春节作为非遗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的原因所在。

  而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量居世界第一。

  所有这些项目都部分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特征。作为代表,在维持和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上作出了基于中华文化的特殊注解。非遗不是竞争或“选美”,“各美其美”是基础,“美人之美”是途径,“美美与共”是目标。

  循此逻辑,中国的申遗实践,始终以追求人类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为最重要的旨归,绝非借助国际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文化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也就实现了初衷。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使用了全新设计的申报表格。最大变化在于,过去强调申遗项目有助于促进文化对话、维护文化多样性,而现在更强调申遗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以“春节”为例。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带来的节日经济有助于与春节相关的其他非遗项目的持续发展,同时,广大传承人在春节期间通过参与、展示一些非遗项目,或者进行生产、再创作后,能获得实际效益。这就印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项目本身,以及参与项目的团体、个人与当下社会文化产生更多关联。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春节申遗团队成员之一)

手机版